孙家钵

籍贯 :  中国

人物介绍

(1940.12—)北京人。
1959年

出生,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,毕业后去福建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漆画和木雕研究。
1978年

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研习雕塑,毕业后留校任教。
1980年至今

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,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、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一工作室导师、博士生导师。
1986-1987年

应邀赴约旦YABMORK大学文学院教授素描、水彩、雕塑、并赴欧洲考察。个人作品:
作品以木雕为主,有《老北京》、《老把式》、《大姑娘》、《老母亲》等。

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。


创作的大型人像雕塑和纪念碑矗立在北京、陕西的公共场所。

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及日本、法国、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美术馆和私人收藏。
艺术特色:
孙家钵创作木雕作品,审美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中诗学的“比”,“兴”方法之上,建立在中国写意绘画“似与不似之间”的标准上,建立在福州木雕“开大荒”的方法上。
孙家钵是中国雕塑家中不多的,几乎没有淌过“装饰性抽象雕塑”的“水”的艺术家之一。其实他并非不懂抽象。他在1986年就去过约旦,90年代也在巴黎的美院画室呆过。他是在坚持自己的立场。他的立场即:把握木雕造型上的“似与不似之间”的“度”。正是这个“度”被钱绍武,邵大箴等称之为“写意雕塑”(当然,这有点关起门来续写中国美术史的意思)。《读、勤、洁》(合作)、《翔》,入选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;

《牧童》,入选首届全国城市雕塑作品展;


 
作为艺术品表达什么东西和历史画历史真实应该是统一的,历史的真实,也是我们要表达的艺术的真实。

展览记录
1980年 木雕创作“屈原”被中国美术馆收藏。 1982年 法国巴黎春季沙龙(法国巴黎) 1984年 第六届全国美展(北京 中国美术馆) 1985年 半截子美展(北京民族文化宫) 1986年 日本东京美术学院展(日本东京) 1992年 “二十世纪·中国”展,并获学院奖(北京 中国美术馆) 巴黎国际艺术成就展(法国巴黎) 1997年 孙家钵木刻展(北京中央美院) 1998年 中国当代美术二十年启示录展(北京太庙)